2025年仲夏,又是一年一度的暑假时期,一条名为“匠人街”的文化长廊向往来游客诉说着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工匠精神的传承。这里没有流水线的机械重复,却汇聚着200多名非遗传承人与网红工匠的身影;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,却用一件件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、一场场现场制作的技艺展演,让“工匠精神”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、可感知的文化力量。
老手艺“活”在当下:让传统技艺从“展柜”走向“生活”
在匠人街二层的展厅里,木质门窗上的神话传说雕刻栩栩如生,竹编器物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温度,书法绘画的墨香仍未消散——这些曾沉寂于历史深处的“九佬十八匠”技艺,如今在汇川大院找到了新的舞台。自2024年10月非遗文化艺术节启幕以来,这里不仅是传统工艺的“展示场”,更成为技艺传承的“实践场”:匠人们现场制作工艺品,游客可以亲手参与雕刻、编织、制陶;学校组织学生走进街区,在触摸老物件、学习老手艺中,感受“一凿一刻皆用心”的匠艺精髓。
“以前总觉得‘工匠精神’是课本里的词,现在看师傅编竹篮,每根竹条都要挑三遍,编错一步就得拆了重编——这才明白什么是‘精益求精’。”一位参与体验的中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。这种“沉浸式传承”,让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“老物件”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“活文化”,既保留了技艺的原真性,又激活了其生命力。
匠人群体“聚”成生态:从个体坚守到群体共荣的传承新范式
在“尊重匠人、凝聚匠心、分享匠品”的核心理念下,匠人街打破了传统手工艺“独门独户”的传承模式,构建起“共商共建共享”的文化生态。200多名来自各地的非遗传承人、手作达人在此扎根,他们不仅展示作品,更通过技艺交流、经验分享,让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旧观念升级为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新共识。
一位从事木雕30余年的老匠人感慨:“以前带徒弟,总怕‘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’;现在在匠人街,大家互相切磋,连年轻人的创意都能给我启发。”这种开放的生态,既保护了濒危的传统技艺(如仡佬族灰豆腐果制作、古法晒醋工艺),又推动了技艺的创新——竹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家居饰品、木雕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,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“国潮”爆款。
文化根脉“传”向未来:工匠精神赋能文旅融合与社会教育
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,匠人街的意义早已超越“打卡地”的范畴。它不仅是遵义“红色文化+民俗体验”旅游链的关键一环,更通过“文化赋能经济,经济反哺文化”的良性循环,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。数据显示,自匠人街开放以来,汇川大院日均游客量增长显著,周边餐饮、民宿等业态同步升温,传统工艺的市场价值被重新发现,匠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,“靠手艺吃饭”的自豪感取代了“守旧”的焦虑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。当孩子们在匠人手把手指导下完成第一件手工作品,当年轻人从“围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注、坚守、创新,正悄然渗透到日常教育与生活中。正如一位家长所言:“孩子以前总嫌奶奶织的毛衣土,现在却跟着师傅学编织,还说‘慢工出细活’才是真本事——这比说教管用多了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文化自信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”汇川大院匠人街它以传统技艺为媒介,让工匠精神在当代“落地生根”;以开放生态为平台,让文化传承从“个体坚守”走向“群体共荣”;以文旅融合为路径,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当我们漫步匠人街,看老匠人专注雕琢、年轻人认真学习、游客惊喜体验,会更深刻地理解:工匠精神不仅是对“老手艺”的守护,更是对“中国智造”精神底色的传承;而这种传承,终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文化底气与创新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