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的遵义,蝉鸣渐起,汇川大道旁的汇川大院里,一条名为“丁子巷”的小巷正以温暖的姿态,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。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现代喧嚣,却用上万件60至90年代的老物件——从黑白电视机、老式自行车到公用电话、蒸汽爆米花机,从蝴蝶牌缝纫机到农耕机具,编织出一条“时光隧道”,让每个驻足者都能触摸到岁月的纹路,听见“乡愁”的回响。
老物件唤醒集体记忆:乡愁是可触摸的时光
“穿着补丁裤玩跷跷板”“用几毛钱买果丹皮”“守着磁带录音机听小虎队”……这些刻在六七十年代人记忆里的片段,在丁子巷里被一一还原。13000多件老物件,横跨农耕、商业、工业、通讯等五大领域,从“人民供销社”的商品陈列到“老式卧室”的梳妆台,从“粮票窗口”的称量用具到“理发店”的“烫发染头”招牌,每一件物品都如历史的使者,诉说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变迁、辛劳与快乐。
对于老遵义人而言,丁子巷不仅是“丁字口”记忆的延续,更是情感的锚点。一位游客在参观后说道:“看到老邮局的公用电话,想起当年为省话费和远方亲友说‘长话短说’;摸到缝纫机的脚踏板,想起母亲熬夜缝补衣裳的身影。”这些细节,让模糊的童年回忆变得清晰可触,让“乡愁”不再是抽象的词汇,而是能唤醒泪水与微笑的具体场景。
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化动能:乡愁是可持续的精神纽带
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,丁子巷的意义早已超越“怀旧打卡地”。它以“看到的是乡愁,体验的是生活”为内核,与美食街、匠人街、原乡百工坊等业态联动,构建起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的文旅生态。游客既能在“小草笼子城”品尝吉尼斯纪录的巨型蒸笼宴,也能在原乡百工坊体验打糍粑、推豆腐的传统工艺;既能在匠人街感受“九佬十八匠”的工匠魅力,也能在仡佬族文化展示区了解“三幺台”等非遗习俗。这种“场景式体验”,让乡愁从个体记忆升华为文化认同,让传统民俗在现代生活中“活”起来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丁子巷正成为代际沟通的桥梁。有家长带孩子参观后坦言:“孩子问‘为什么没有WiFi还能这么快乐’,我才发现,那些物质匮乏却情感浓郁的岁月,恰恰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。”在这里,70后、80后讲述自己的童年,90后、00后触摸父辈的青春,不同年龄层的人通过老物件对话,让乡愁成为连接代际的精神纽带。
从区域地标到文化IP:乡愁是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
作为“红色乡愁·醉美汇川”旅游直通车的核心载体,丁子巷正以文化为媒,推动遵义文旅从“红色单一”向“多元融合”升级。通过“丁子巷+匠人街+百工坊”的立体布局,它不仅弥补了外地游客“看红色文化、缺民俗体验”的空白,更与贵阳、重庆联动,构建起“黄金三角”智慧旅游生态。数据显示,自2023年丁子巷开街以来,汇川大院日均游客量增长30%,周边餐饮、民宿等业态活力迸发,真正实现了“文化赋能经济,经济反哺文化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”丁子巷它用老物件串起历史与现实,用乡愁连接个体与时代,用文化激活发展动能,不仅为城市留下了“记得住乡愁”的精神原乡,更探索出一条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2025年的夏日,当我们漫步丁子巷,触摸老物件的温度,聆听岁月的回响,会更深刻地理解:乡愁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,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;而这种守护,终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