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中心

News

201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

人间烟火与地摊经济促进新经济发展——解码遵义赶场活动的“热效应”与“新动能”

      2025年的遵义大地,一场场带着泥土香、人情味的赶场活动,正以“小市集”撬动“大经济”,用“烟火气”点燃“新活力”。在桐梓、道真、汇川、绥阳等地,赶场不仅是老百姓“看一看、买一买、卖一卖”的传统习俗,更成为激活商街经济、赋能民生福祉、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,书写着人间烟火与新经济发展的生动篇章。

图片

“冷商街”变“热市场”:赶场活动激活经济“毛细血管”

      曾因消费场景单一、人气不足而冷清的商街,正被赶场活动重新“唤醒”。以汇川区董公寺为例,这里的赶场日固定为农历五和十。每到市集日,街道两侧摊位绵延近千米,从新鲜蔬菜、活禽水产到腊肉茶叶、草药苗木,商品种类超百种,吸引周边乡镇及城区居民跨区域参与。据统计,仅汇川区“汇川大院赶场日”启动后,每个赶场日客流量超万人,摊位租金虽从20元至100元不等,但商户日均收入可达300-800元,较日常增长2-3倍;而市民在此购买生活物资,价格普遍比商超低30%以上,形成“摊主增收、市民得惠”的双向共赢。

      更值得关注的是,赶场活动正成为商街业态升级的“催化剂”。桐梓县盘龙大道的赶场点,依托传统市集引入非遗小市集和文创特色街,通草堆画、遵义剪纸等手艺人现场展示技艺,将“老手艺”与“新潮流”结合,推出通草冰箱贴、红色主题剪纸等文创产品,吸引游客驻足购买,带动周边商铺进店量提升50%。

      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遵义市因文旅促消费活动带动住宿业消费超1000万元,“遵义文旅”话题在抖音、微博等平台曝光量超2亿次,其中赶场活动贡献了近30%的流量。

图片

“宅家客”变“赶场人”:市井烟火里的民生温度与获得感

    赶场活动的本质,是“让老百姓走出来”。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乡镇赶场点,50多岁的刘大姐带着自家种的辣椒、鸡蛋摆摊,“以前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,现在赶场日一天能卖200多元,够家里一周开销。”而像刘大姐这样的“赶场摊主”,在桐梓、绥阳等地占比超60%,多为失地农民或留守老人,赶场成为他们“家门口就业”的重要渠道。

图片

    对市民而言,赶场更是一场“沉浸式生活体验”。汇川区的赶场日,理发摊5元一次、小吃摊飘着黄糕粑的香气、孩童追逐着卖砂糖橘的商贩……这些场景不仅满足了日常消费需求,更重建了社区社交网络。正如市民张阿姨所说:“赶场不只是买东西,是和老邻居聊聊天、看看新鲜事物,日子有了人气,心里就踏实。”

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遵义市通过赶场活动带动的“在地消费”占全市社零总额的8%,其中居民“非必需消费”(如手工艺品、特色小吃)占比达45%,折射出民生获得感的切实提升。

“老传统”变“新引擎”:赶场活动的新经济价值与未来潜力

      在新经济浪潮下,遵义的赶场活动正从“传统市集”升级为“融合平台”。一方面,它成为文旅融合的“微场景”——桐梓九坝镇的赶场日与避暑旅游结合,吸引重庆、四川游客“赶场+度假”,带动民宿入住率提升40%;另一方面,它为特色产业提供了“展示窗口”——道真的玄参、绥阳的金银花等农特产品通过赶场走向市场,带动全县农产品线上销量增长25%;桐梓的方竹笋、道真的仡佬族刺绣更通过赶场被游客“带火”,成为县域经济的“新名片”。

图片

    从数据看,2025年一季度遵义市接待游客2693.26万人次,旅游总花费297.43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2%和13.2%,其中赶场活动相关消费贡献了约15%的增量。而根据遵义市二季度目标,通过持续优化赶场布局、丰富业态(如增加夜间赶场、直播带货专区),预计将带动接待游客增长9%、旅游总花费增长10%,进一步释放“小市集”的大能量。

      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;地摊经济火,激活新动能。遵义桐梓、道真、汇川、绥阳的赶场活动,不仅是传统民俗的延续,更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——它用“小场景”连接“大民生”,以“低门槛”激活“强消费”,让商街有了人气、百姓有了收入、文化有了传承、经济有了活力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促进消费升级的今天,这样的“赶场经济”,正是中国经济“毛细血管”里最鲜活的脉动。


1.564353s